70万大军压境,俄罗斯却迟迟啃不动乌克兰,这事怎么看都透着怪。
普京自己说的,前线就摆着这么多人,可这仗打了三年多,统一战果拿不出来。照理说这规模的部队不该这么被动,可局面就是不动如山。问题到底是出在人上,还是别处?
先看一下兵力怎么分布的。俄罗斯的前线绵延1000多公里,哈尔科夫方向要派人,苏梅州得有人牵制,顿涅茨克要猛打,赫尔松还得守着。兵力撒成这样,就是再多的人,也很难在一点上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这就跟做饭一样,盐撒得太均匀,味道反而寡淡。
去年俄军终于改了打法,调出11万人,盯上一个重点,波克罗夫斯克,老苏军干脆叫它“红军城”。俄军猛攻了小半年,尤其最近两个月几乎是硬顶着冲,结果不仅没打下来,还被乌方反手抢走了160平方公里土地和7个村子。这个结果,内外都不好交代。
别以为这完全是士兵不行的问题,这仗的难处在别的地方。
现代战争早就不是你拼坦克、大炮、人头的年代。俄罗斯这些重武器比乌克兰多,这没问题。问题是现在的胜负,拼的是科技和体系,无人机侦察、电子战压制、精准打击,这些才是战场的硬通货。
西方给乌克兰的,就是这套体系。
俄罗斯的航电技术、电子侦察、信息化作战手段,跟北约援助的水平拉着差距。那差距有多致命?平时看不出,上战场就是被“按头打”的节奏。这跟伊朗和以色列的差距有点像,伊朗导弹多,但以色列战机能到德黑兰上空加油,伊朗就是没法拦。不是勇气问题,是装备能力差太多。
很多人嘴上说“俄乌战争”,可实际上打的是“俄罗斯VS整个西方”。
欧美几十个国家轮流给乌克兰输血,从钱到炮,从情报到后勤,一条龙支援,乌军打掉的装备很快又能换新的。俄罗斯再强,也是一个国家的资源,就得硬抗这群人。能不吃力吗?
乌克兰战场的防御密度,更是俄军的噩梦。
八年前乌克兰就开始修各种防线、碉堡、坑道,地雷密布。空中还有无人机盯着,一旦暴露,精确火力就落下去。俄军想突击,只能用人命去填。马里乌波尔和巴赫穆特是硬啃下来了,但那是靠着巨大代价换的。现在波克罗夫斯克这种地方,补给路线有限,人再多也没法短时间突破。退也难,因为那意味着白白损耗这些月的投入。
战场僵着,但外交场上却还有别的动作。印度总理莫迪请普京访问,外界都看得出,这里面有利益算盘,多买些俄罗斯的便宜石油。美国那边,特朗普口头说对普京失望,可并没真的给俄罗斯一刀下去,这等于间接留了口气。
泽连斯基的动作就更直接了,跑遍各国求援,还和英国签了个“一百年”协议,摆明了是要在政治和军事上紧抱英国的大腿。欧洲虽然内部对援乌有疲态,但眼下没人敢真收手,否则风险落到自己头上。
所以70万大军打不下去,不是简单的兵不够用或战士不敢打。
是因为这仗已经变成了技术体系的对撞,经济资源的消耗战,以及国际政治的博弈场。俄军面对的不只是乌克兰的军队,而是乌军背后整个西方的工业和情报体系。
到了夏天末,这一轮攻势就差不多要收,一旦天气转冷,地面结冰,部队机动性下降,战斗难度更大。泽连斯基趁这窗口期抓紧求援,俄罗斯则争着拿成果稳住局面。
战事胶着时,前线士兵和后方百姓承受的,是最直接的苦。大国博弈里,战略可以来回算计,可在战壕里的人,每一天都是用命在换时间。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信康配资-东莞股票配资-在线股票炒股配资门户-配资门户网站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