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一开始,日军很厉害,让好多将士心里都沉甸甸的。粟裕呢,大家都叫他“解放军战神”,可他头一回和日本鬼子打仗时,也被那些鬼子兵打得准给惊到了。
【初出江南,苏南伏击战的惊险场面】
1938年,苏南地区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战争的气息和不安的感觉。日军像狂风一样席卷而来,把这里变得荒凉无比,老百姓心里也没了盼头。就在这时,粟裕带着新四军的先头部队,悄悄地进了苏南。他们的任务很清楚:要打日军,破坏敌人的运输路线,好给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基础。但这次对粟裕来说,可不是一般的打仗,而是关乎生死的严峻考验。
粟裕挑中了韦岗这个小村庄,它藏在山里头,就一条窄窄的公路从中间穿过,弯弯曲曲像条大蛇。每天,日军的运货车队都会走这条路,车上堆满了枪炮和吃的用的。这条路对敌人来说太重要了,要是咱们能在这儿拦住他们,不仅能狠狠打击敌人,还能让大家信心更足,告诉乡亲们——新四军来了,咱能守护大家。
打仗前一天夜里,粟裕领着400多名士兵偷偷上路。那晚雨下得特别大,山路湿滑难走,士兵们的衣服全湿透了,可他们还是不停地往前走。每个人都使劲憋着气,尽量让脚步声小点,再小点。粟裕在黑暗中带头走着,眼睛紧盯着队伍,生怕有人跟不上。为了不让人发现,他连咳嗽都憋着没出声。
走到韦岗周边的山坡上,粟裕带着战士们悄悄躲了起来。他仔细瞧了瞧周围的环境,让机枪手站到最高的地方,其他战士则藏在路两边的树丛里,静静地等着日本鬼子的车队来。快天亮的时候,战士们都准备好了,一个个憋着气,眼睛瞪得圆圆的,枪握得紧紧的,连雨水流到脸上都顾不上抹一把。粟裕小声告诉大家:“记住了,第一辆车咱先别动,得等整个车队都进了包围圈再开火,千万别惊动了他们!”
早上八点多钟,山谷里头突然响起了汽车的隆隆声。不一会儿,一辆日本鬼子的运输车慢悠悠地开了过来,把早上的清静给搅和了。车上的日本兵压根儿没感觉到危险正悄悄靠近。大伙儿都以为这次埋伏行动是铁板钉钉的事儿,可没想到,意外还是来了。藏在路边的一个年轻战士太心急,一看第一辆车进了圈套,粟裕还没下令呢,他就先开了枪。“砰!”枪声一响,山谷里头的安静就被打破了,第一辆车的轮子被打瘪了,车子歪歪斜斜地停了下来。
不过,日军的动作比粟裕想的还要敏捷。鬼子兵从车上猛地跳下来,赶紧找了个隐蔽的地儿开始回击。顿时,枪声四起,子弹嗖嗖地在空中飞过,战士们都猫着腰躲在掩护物后面。后面几辆日军卡车一看情况不对,立马刹车,车上的士兵也钻进路边的草丛里,用机枪火力挡住了新四军的进攻道路。
粟裕发现,鬼子的枪法真是太准了,打出去的子弹几乎都中了目标。虽然他们是从下面往上面打,但却把新四军的火力给压住了。战士们只能趴在地上,连头都不敢稍微抬一下,急得满脸都是汗。粟裕心里非常焦急:照这样下去,战斗得拖好久,要是敌人的增援部队来了,那可就麻烦了。
关键时刻,粟裕果断下令。他让机枪手赶紧挪到另一边的高地上,从侧面朝敌人开火,搅乱鬼子的射击。同时,他亲自带着一小队人马,悄悄绕到鬼子背后,和机枪手一起两面夹击。在粟裕的带领下,战局开始往好的方向转,鬼子兵的火力被压制住了,新四军最终成功打下了四辆运输车,收获了很多武器和东西。
虽然这场仗打赢了,但粟裕心里并不轻松。他明白,这胜利并不完美。战斗中,士兵们枪打得不准,经验也不够,这让他十分担心。日军枪法精准,抵抗又顽强,让他深刻感受到敌人的厉害。这一仗,既是胜利,也像面镜子,反映出我军和日军的差距,让粟裕对接下来的战斗更加小心谨慎,头脑也更加清醒。
【为什么鬼子的枪法比我们准?】
韦岗伏击战取得了胜利,但粟裕心里并不舒坦。战斗期间,他一直有个疑问:鬼子怎么枪打得那么准?
打仗那会儿,粟裕亲眼瞧着,日军从下往上攻,按说这地势对他们不利,但他们的子弹却跟长了眼似的,特别准。咱们战士刚冒个头,就被子弹压得动弹不得。反观新四军这边,子弹老是跑偏,不是掉敌人脚边,就是飞过人家头顶,压根儿压不住敌人。粟裕心里直犯嘀咕:“我这枪法还算可以的,咋就连普通日军都不如呢?”
粟裕心里揣着这个疑惑,开始细细琢磨起战斗的每个细节,越琢磨越感觉不对劲。日军人数不多,装备也不算精良,可他们开枪却准得吓人,每一发子弹都像量过似的。粟裕还发现,那些鬼子兵开枪时稳得很,身子一动不动,枪口也稳得几乎看不出摇晃,每次扣扳机都是又快又准又狠。
后来,经过一番研究和调查,粟裕这才明白过来,日军枪法准可不是碰运气,其实是因为他们背后有着一套非常严格的训练方法在支撑。
从明治维新起,日本就一直致力于建立现代化的军队。他们搞了个“全民当兵”的规定,让每个到一定年纪的男子都去参加军事训练,训练内容从站队开始,一直到开枪和团队配合,要求都相当高。新兵一入伍,就得先去靶场练上好几个月的枪法,躺着、跪着、站着各种姿势射击都得一遍遍练。不光如此,他们还得参加各种实战模拟,比如在吵吵闹闹的环境里开枪、晚上开枪、打移动靶,甚至跑着开枪。每个动作都要练到骨子里,就算闭着眼也能做得出来。
最让人烦心的是,日本兵手里的三八式步枪,大伙儿都管它叫“三八大盖”。这枪啊,打得远、后劲儿小,还特别准。鬼子们有了这好家伙,再加上天天练,难怪战场上枪法那么神。
那时候,新四军的日子可比现在苦多了。因为抗战才开始,啥东西都缺,有的战士连支好步枪都没有,更别说正经训练打枪了。粟裕记得清清楚楚,有的战士手里的枪破得不成样子,有的打几枪就卡住了。子弹也是少得可怜,打完一场仗,战士们手里的子弹连敌人的一半都不到。
更关键的是,新四军练射击往往是“有条件就练,没条件就算了”,根本没啥固定的规矩。多数战士只能靠着打仗一点点摸索,这样上战场很容易吃亏。有的战士打仗时连枪往哪儿指都搞不清,一紧张就开枪,结果子弹全打在树上或石头上,既浪费了子弹,又让人家知道了自己的藏身处。
粟裕发现,日军枪法准并不是因为天生就会,而是靠严格的训练和好的装备一点点练成的。可新四军里,很多战士都是刚参军的农民,有的可能连枪都没怎么拿过,更不要说射击技巧了。这样的差距,让粟裕心里既担心又着急。他清楚,要是这个问题不解决,战士们在以后的打仗时还会白白牺牲很多。
粟裕不会轻易被困难打败,他反而觉得这次失败是个学习的好机会。他概括说:“敌人擅长的地方正是我们不行的,而我们厉害的地方他们却不行。要打赢他们,就得把他们的长处学到手。”
从现在开始,粟裕打定主意,得找个法子提高新四军战士们的射击本领,好让大伙上了战场都能保护自己,最好是还能以寡敌众。这场仗粟裕虽然栽了跟头,但也让他有了个宝贵的琢磨机会——为啥鬼子枪法那么神?原因不复杂:训练到位、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粟裕呢,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打算靠着自己的聪明劲儿和那股韧劲儿,一点点把这差距给补上。
【从失败中反思,射击训练的全面加强】
韦岗伏击战后,粟裕虽然打了胜仗,但心里却不太痛快。他清楚地看到,鬼子的枪打得准,装备也好,相比之下,新四军战士的枪法和技术真是差了一大截。粟裕暗下决心,一定得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让战士们的枪法赶上甚至超过日军,这样一来,不仅能少牺牲些战士,还能让新四军变得更强。
回到营地,粟裕头一件事就是召集全体队员开会,一起聊聊这次打仗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得改进。他没冲谁发火,也没责备任何一个战士,而是很真诚地对大家伙儿说:“咱们每个人都挺勇敢的,但光勇敢还不够。为啥鬼子枪法那么神?因为他们天天练,练得枪枪都跟长了心眼儿似的。咱们呢?子弹不多,枪也老旧,练的机会实在太少。要是想多打胜仗,咱得从现在开始,下苦功夫练好基本功。”
战士们听了粟裕的一席话,都觉得挺在理。大伙儿回想起战斗时的那些场面,脸上都有些挂不住了:鬼子咋就能在草丛里瞄得那么准,咱们却老是打偏?一样的枪,咋到了咱们手上就变成了“瞎突突”?大伙儿心里都清楚,粟裕这话不是埋怨,是为了咱们能保住命。
从那天开始,粟裕就带着战士们练起了正规的射击。没有专门的训练书,他就自己动手制定计划;子弹不够用,他就想办法用些“老土招”来解决。粟裕明白,练枪法可不是随便举枪乱打两下那么简单。他让战士们从最基础的姿势练起,像站着、趴着、跪着这些,一步步来,枪得拿稳,动作得规范。他经常跟战士们讲:“枪就是你的命根子,拿枪的手得跟抓着自己的命一样牢。”
因为子弹不够用,粟裕想了个妙招,他叫战士们拿树枝当枪,石头当子弹,先练摆姿势,再练对准目标。战士们打趣道:“这哪里是练枪,简直就是闹着玩嘛!”但粟裕可认真了,他掏出自己的三八大盖步枪,亲自上阵做榜样。他把一枚铜钱搁在枪管上,随后抬手举枪、装子弹、对准,动作一气呵成,枪稳得跟山一样,直到枪声一响,铜钱才慢悠悠地掉下来。战士们看得愣住了,一个个惊叹:“原来打枪还能练到这境界,真是开了眼界了!”
粟裕可不是光说不练的人,他总爱亲自上阵和战士们一起训练。一大早,他就领着大家在操场上先跑几圈热热身,接着就开始练举枪。这举枪可不是简单的动作,他要求每位战士都得稳稳地举着枪,坚持一分钟以上,手不能晃,眼不能眨,有的人手都举酸麻了也不敢轻易放下。每当这个时候,粟裕就会笑着给大家打气:“再咬牙挺一挺,就算敌人站到你面前,也总得给你三秒时间瞄准开枪吧?”
到了晚上,他就会领着战士们玩起“射击游戏”,拿火柴棒当“靶心”,练着怎么瞄得准。粟裕有时自己动手,把火柴棒插土里,让战士们试着击中它。他告诉大家:“敌人不会乖乖站着给你打,打得准,你才能活下去。”战士们慢慢找到了感觉,没过几天,就有好几个能稳稳击中火柴棒了,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
粟裕非常重视战场上实际的射击方法。他对战士们说,战场上不在于动作漂不漂亮,关键在于谁能迅速打中敌人。他教战士们边跑边瞄准,怎样用地形保护自己,还有怎样迅速换子弹再瞄准。他经常强调:“打仗不是比赛,要快、准、狠,这样才能保命。”
有一次,粟裕在训练场上瞧见几个士兵偷闲,觉得自个儿枪法还行,就在旁边聊起了天。粟裕没发火,而是悠悠地走过去,拎起一把步枪,淡淡地说:“你们这么能耐,要不咱比试比试?”说完,他让士兵们端起枪,还在枪口上搁了枚铜钱,让他们试着开枪。结果这几个士兵一扣动扳机,铜钱立马就掉了。轮到粟裕展示时,他连着开了三枪,铜钱愣是一动没动。士兵们看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脸上火辣辣的,之后再也不敢偷懒了。
经过好几个月的刻苦练习,战士们的射击技能大涨,许多人从之前的屡屡脱靶变成了弹无虚发的射击高手。粟裕瞧着大伙儿的进步,心里乐开了花。他跟大家讲:“枪打得好,不光能打胜仗,关键是能保全自己,平安回家。”这句话,战士们一辈子都记在心里。
粟裕的严格操练,让新四军的整体战斗力一点点提了上来。从那以后,战士们在战场上不再乱开枪,而是打得又稳又准又狠。粟裕心里明白,战争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结束的,要想在强敌环绕中活下去,就得让每个战士都变得非常厉害。而他,也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韦岗战役的意义:逆境中成长的起点】
韦岗伏击战虽然赢得挺悬,但在粟裕看来,这场仗的意义比赢输重要多了。它不光标志着一次战斗的告终,更是新四军在困难中开始变强的起点。对粟裕来说,这场战斗就像是个反光镜,既映出了敌人的长处,也让自己的短板显露无遗。
在韦岗伏击战打响前,苏南这块地方的抗日形势紧张得很。老百姓在日军的残暴统治下过得十分艰难,整天提心吊胆,受压受迫。虽说大伙儿心里都憋着股劲儿想抗日,可手里没枪,也没个组织起来的队伍。新四军的到来,让大家看到了曙光,但要真让大伙儿信服新四军,就得打一场漂亮仗来露一手。韦岗伏击战就这么挑起了这副重担。
战斗的结果真让人振奋。粟裕指挥的先头部队把敌人的运货车队给打垮了,还收获了好多好东西。这些胜利不光让新四军的给养问题大大缓解,也让当地的乡亲们见识了新四军的厉害。村里的老人小孩一听这消息,都兴高采烈地跑出来欢迎队伍,有的人把家里仅有的一篮子鸡蛋送给战士,有的农民端出自家磨的豆浆给战士们解渴。乡亲们这么信任和支持新四军,为他们之后深入苏南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不过,这场仗对粟裕来说,意义可大了去了。这更像是一次让他刻骨铭心的教训和深深的反思。战斗中,那些年轻的小兵因为没啥经验,不小心暴露了位置,惊动了敌人;枪也打得不准,子弹歪了很多;一开始的慌张还让敌人有了还手的机会。这些问题让粟裕在赢了之后心里还直后怕。他明白,要是敌人的援兵再快点到,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了。
粟裕心里清楚,韦岗战役能赢,不光是因为战士们勇敢不怕死,还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他知道,好运不可能总跟着自己,要想真正打败日军,必须在武器装备和战术上有大进步。这番思考让粟裕对打仗有了更深的认识:打仗不光是拼力气,还得看技术、装备和脑子谁更厉害。
韦岗战役还有个重要之处,就是让粟裕开始重新考虑怎么更好地训练和管理新四军。仗一打完,他立马就着手总结经验,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士兵训练方案。他不仅想让士兵们的枪法更准,还特别强调团队合作、随机应变、利用地形这些方面。他要求每个士兵不光要有勇气往前冲,还得掌握基本的射击和战场上自保的本领。
更关键的是,韦岗战役让粟裕明白了团队合作有多重要。在那场仗里,机枪手起初没到位,但他们后来机动灵活地换了位置,和其他战士联手,用火力把敌人压了回去,最终改变了战局。这次联手作战,让粟裕更加相信打仗得靠团队。他开始更多地琢磨怎么用巧妙的战术安排,让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最大,而不是只靠个人英雄主义。
新四军把这场战斗看作是个开头,也是个重要转折。韦岗战役后,他们在苏南地区慢慢站稳了位置,抗日根据地的样子也开始有了。不少村子主动找新四军,想一起抗日;很多年轻人背着简单的包就加入了队伍,当上了抗日战士。新四军在一次次打仗中,慢慢变得强大,能跟日军正面打了。
对粟裕而言,韦岗战役的重要性在于它改变了他作为指挥官的思考方式。他从不因小胜而自满,而是喜欢从失败里找问题,从成功里学经验。他一直记得,这场战斗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敌人的厉害,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短板。但正是这种明白的认识,促使他不断学习进步,带着新四军创造更大的辉煌。
【结语】
粟裕感到惊讶并开始反思,这背后其实是抗日战士们在遇到强敌时所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奋勇直前的精神。这场战斗不光是个传奇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励我们永不言败。
信康配资-东莞股票配资-在线股票炒股配资门户-配资门户网站有哪些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